首頁 / 了解青光眼 / 衞教資訊
2024/6/14
眼藥水種類多,青光眼病友通常使用2-3瓶,有需要冷藏的、常溫存放的或避光的…..尤其炎炎夏日出國或出遊,該冷藏的眼藥水到底要如何處理才不易變質?
2024/1/30
一旦慢性病進入穩定期,醫師就會開立慢性病連續(又稱長期) 處方箋用藥治療。依病患狀況,可能是二個月或三個月的連續處方箋,方便病患就近於健保藥局領藥,之後定期回診追蹤。慢性病開二、三個月的連續處方箋,其實是以「週」計算,每月為4週(28天)量,如此循環用藥後固定回診並追蹤。
2023/5/28
青光眼患者必須定期量眼壓,控制眼壓是青光眼不再惡化的關鍵!但是眼壓計並不普遍,須要定期到醫院或眼科診所測量嗎?眼壓的高低起伏會影響你的心情,要怎麼樣才能使「量眼壓」到位呢? 眼壓測量是根據角膜的平整度來估算,所以病患可能遇到下列狀況。
2022/9/11
大腸癌發生率躍升國人癌症排行前三名,近幾年大公司健檢已納入該項檢查。要做大腸鏡之前,醫護人員可能會詢問:「你有沒有青光眼?」做大腸鏡檢查跟青光眼有什麼直接關係呢?病人的疑惑,必須被清楚明確告知。首先了解做這個檢查之前,需在短時間大量喝水,其次檢查過程中會使用抗痙攣的藥物,「這二種因素,都容易造成眼壓過高」。那麼,青光眼患者該怎麼配合檢查呢?
2022/8/25
青光眼來到末期,少部分病友常會出現的眼睛問題是變成瞇瞇眼、張不開、斜視;如果角膜已受損呈現混濁白化,則內心黯然湧起「破相」的自卑感。這是因為視野缺損、視力不良的眼睛,轉動不靈活亦無法聚焦產生的狀態,失去功能的患眼會逐漸萎縮,看起來眼睛可能一大一小。我們不希望有如此與眾不同的差異,有哪些該注意的呢?
2022/7/23
沾黏反應是因為身體發炎、組織修復之間的一種拉鋸戰。一旦發炎期持續延長會拉長組織修復的時間,因而產生過多的纖維化組織。手術後沾黏是無可避免的問題,但它並非註定、無法改變的。自身體質必須調理之外,飲食的改變也是一個助力,除了有益於降低沾黏的機率,亦可避免導致慢性發炎。
2022/6/27
如果你曾經動過手術,你也許曾聽過「沾黏」這個名詞,或聽醫生這麼說:「傷口又發炎了,有一點沾黏⋯」。到底什麼是沾黏?發炎和沾黏又有什麼關聯?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降低傷口的反覆發炎和沾黏狀況呢?手術要成功,短期發炎不會造成問題,長期發炎又沾黏,就可能成為問題!
2021/10/21
「發炎」這個話題,不管是關節炎、過敏,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割傷、扭傷,或感冒引起的喉嚨腫痛,甚至十大死因中的心血管疾病與癌症,都和發炎息息相關!
2021/8/12
台灣Covid-19疫苗的覆蓋率超過30%,年紀大的病友或不同類別造冊的年輕病友,有些人陸續有機會打到疫苗。不管打AZ或莫德納,會發生什麼特殊副作用或有哪些需要多注意呢?
2021/6/7
疫情延燒,上班族遠端工作、學生在家視訊教學,大家緊盯著螢幕,一天好幾個小時,眼睛好痠好澀好模糊……揉揉眼睛繼續看。大小螢幕切換,眼睛量能就這樣持續超載,會生出什麼問題?
2021/5/28
疫情持續延燒,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中。 Stay home看新聞,用3C居家上班、遠距教學,用眼過度,好像越看越模糊……重點是「我的眼壓有沒有高起來?」醫院減診,呼籲沒事不要回診,病友們該怎麼辦?
2021/5/5
醫師常提醒青光眼患者低頭、憋氣閉氣的運動不要做,哪一類屬於NG的動作呢?有乖乖牌病患對於能不能自己洗頭感到疑惑?有病患做紓壓SPA,趴臥享受頸肩背按摩,起身卻眼球脹痛,甚至引起眼中風。生活日常小動作,趕緊來瞧瞧自己有沒有不小心太犯規?
2021/1/20
霸王寒流來襲,身體血管跟著低溫產生熱脹冷縮效應,血液循環變差。新聞頻呼籲,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心肌梗塞;但是末梢循環不良的青光眼族群,同樣擔心氣溫驟降,眼壓突然升高……該怎麼做?
2020/9/24
瘋追劇的人迷上催淚片,哭點過低可能眼壓過高而不自覺?青光眼患者不要看悲劇電影,為什麼?沒有青光眼的人可能「哭」出青光眼嗎?眼科醫師提起當年鐵達尼號、阿凡達熱映期間,因影片長達3個多小時,診間突然新增青光眼病例,甚至急性發作的青光眼……
2020/7/17
立體視覺是什麼呢?那是正常人認為天經地義該擁有的「高級視力」,就是雙眼觀察景物能分辨物體遠近形態的感覺。在兩眼中心視力正常的基礎上,通過大腦兩半球的協調,使看出去的視界能感覺到空間各物體之間的距離對應關係。
2020/6/27
2020夏至午後,民眾瘋狂追逐「上帝的金戒指-日環食」,用各種克難輔具注視觀測太陽,眼科醫師看了直呼危險!眼睛若沒做妥善防護,只要曝曬2小時,先會破壞視網膜造成角膜發炎,接著水晶體吸收紫外線就會變黃、變硬而形成白內障,視網膜正中央的黃斑部亦可能引致病變.....
2020/4/4
3C癮有多深,eye就有多沉重!人手一機時代,低頭族的眼睛問題何其多?眼睛不是沉默的器官,它會讓你知道酸澀、紅腫、脹痛、模糊,但是看不見的危機,藏在哪裡?在幫別人的「顏質」打分數之前,現在也來幫自己的「眼值」打分數....
2020/3/25
一旦確診青光眼,很容易因為生理影響心理,致使身心陷入未來無法確知的恐慌情境。尤其,眼睛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,等待眼壓視力穩定的恢復期,內心壓力相當大,在此階段求助精神科醫師也是必要過程。如果繼續服用精神科藥物,有哪些需要特別留意?
2020/2/1
多數青光眼病患靠每天點眼藥水持續治療,每一瓶眼藥水的設計是一次一滴的用量。病患常因點藥水不適會擅自停藥或自行減藥。眼藥水含有微量防腐成分,開封之後若保存不當,一旦變質腐壞,傷害恐更大。
2020/1/6
「類固醇眼藥水是好是壞?到底能不能使用?」青光眼的病患心中常有存疑又心生恐懼……被眼科醫師形容為「必要之惡」的類固醇,它的主要功效又是什麼呢?
2019/10/19
原發性青光眼目前找不到原因來解釋它的發生,可能與遺傳、基因等有關;續發性青光眼則有原因來解釋它的成因,如外傷、出血、發炎、腫瘤、藥物等。因此,若是續發性必須先解決其問題才能避免惡化;然而原發性則必須定期至門診追蹤並持續治療。
2019/10/11
大致上正常青光眼患者,摘除白內障後,多數能重建光明。青光眼與白內障到底有沒有關係?青光眼患者由於眼內狀態比較複雜,要開白內障之時,就會面臨「瞳孔夠不夠大,眼壓高不高?」這2個問題先考驗眼科醫師的判斷與技術。
2019/9/26
青光眼是眼壓過高造成視神經萎縮的疾病,但這個眼壓,指的是一天中哪個時間的眼壓?多數人的眼壓介於10至21毫米汞柱,一天中不同時段會有起伏,這只是一個參考數字,就像血壓也一樣,不同時段會有所變化。
2019/9/20
青光眼患者日常生活中,有一些飲食習慣、姿勢或動作,容易引起眼壓升高,必須避免去做,減少可能的惡化速度。多數人終其一生仍能維持正常生活,也能夠從事一般旅遊玩樂及各種休閒運動。
2019/5/30
從看得清晰丶看不清楚丶看得模糊到看不見。 從看得寬闊丶到黑影幢幢丶到看得很窄。 感覺像是每天關掉一盞燈,關燈的速度有多快? 當視野報告黑了一大塊,你的眼睛已被「遮蔽」了?也許還是不自覺……
醫學名詞「視野缺損」,從眼中看出去是什麼感覺?眼科醫師也常說 : 你的視野已經缺損超過一半....風景照中像是左右眼的二個「洞」,像極了視野圖,中心視力可能依然清晰,行動恐會出現一些障礙了。
正常人的視神經有80萬到120萬個軸突,通過的視神經越多,視神經凹陷越小,也像是有這麼多的Led燈照亮你的視界。但是視神經它會老化也會耗損.....
在醫病互動過程中,以往健保卡不能讀取病患用藥病史,眼科醫師通常詢問病患用藥的頻率是「一天點幾次?」及「瓶蓋的顏色是什麼色?」來猜測病人目前的用藥情況……
< 1 >